最近很多站长群都在讨论关于数字货币钱包安全的问题,现在大多数人使用的都是imtoken之类的钱包,我在网上查了一下imtoken的背景,细思极恐!这样的公司开发的产品,钱包从生成到收款一直存在手机里面,不知道是否有偷偷收集手机数据的行为?如果有,那么很多肉身在国内的站长已经非常危险了。
如果不用imtoken,那用什么钱包呢?这篇文章我推荐两个给大家,第一个是波场的官方钱包,第二个是Exodus
波场官方钱包
TroLink Wallet官网: https://www.tronlink.org
现在大多数交易收付款使用的都是USDT TRC20,那么直接使用官方钱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Exodus钱包
Exodus官网: https://www.exodus.com
这是美国特拉华州一家科技公司的产品,钱包内包含Swap去中心化市场,可以很方便的将数字货币进行跨链兑换
门罗币
通过维基百科公布的信息(点击查看),USDT(泰达币)是隶属于香港Finex公司,再想想香港国安法,还是门罗币靠谱!
其实USDT及很多数字货币现在并没有实现所谓的去中心化,只是因为数字钱包不需要KYC(实名认证信息),所以才让大家误认为是追查不到的。
目前最安全的数字货币应该就属门罗币了,USDT是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地址,通过地址可以查询到所有交易数据,而门罗币每当发起交易时,发送方的钱包会随机生成一个全新的、一次性的地址,这个一次性地址被用作交易接收方地址。且每个地址都是使用了单向函数和DH交互协议生成,使得除了私钥拥有者外其他人无法获得地址之间的关系。通过一次性地址,每笔交易都显示不同的收款地址,即使有很多笔交易是发给同一个人,甚至是同一个发送者将多笔门罗币发送给同一个接收者,每笔交易的地址都是不同且唯一的。
门罗币使用的环签名是一种密码签名,之所以如此命名,是因为算法的应用方式类似于环状结构,它允许一个合法参与者代表群组成员签署消息。该算法的总体思路是创建一个可能签名者的匿名集,并将真正的发送者/签名者隐藏在该匿名集中。可以简单理解为发送人在签名前,临时拉了网络中的其他人组成一个“群”。发送人利用自己的私钥和群中所有人的公钥混合,对交易的信息进行签名。这样,即使有人拿到了这个群里所有人的公钥,他也只能知道这笔交易出自这个群中的某个人,但是具体是哪个人则无从得知。
门罗币最初没有强制要求环签名,从 2016 年开始要求每个签名有两个环成员;2017 年底提高到至少 5 个可能的签名者;并在 2018 年初再次增加到至少 7 个签名者;后面升级成必须要求11个环签名者;而在2022年门罗币的一次硬分叉升级中,有消息称门罗币环签名的签名者数量将从11个增加到16个。
USDT混币方案
现在有很多混币器,我没有深入了解过,但结合上面我推荐的两个钱包和门罗币,可以做成一个简单的混币方案,仅供参考
- 生成一个波场官方钱包,这个钱包用于最后储存,我们命名为“C”;
- 生成一个Exodus钱包,这个钱包用于对外收款,比如广告联盟结算,CPA/CPS结算的USDT(trc20)全部放这个钱包里面,命名为“A”;
- 再生成一个Exodus钱包,这个钱包仅用于中间混币使用,命名为“B”;
- A钱包累计1000USDT(trc20)的时候,在钱包内的Swap将其兑换成门罗币(XMR),然后将门罗币发送给B钱包;
- B钱包收到门罗币以后,在Swap中将其兑换成USDT(ERC20);
- B钱包内的USDT累积5000U左右的时候,在B钱包里面的USDT(ERC20)在Swap中兑换成USDT(trc20)发送到C钱包内;
- 最终需要将USDT变成现金的时候,直接使用C钱包转出即可
上面的方案从收到USDT(trc20)到最后出金USDT(trc20),总共跨链三次,其中耗损是肯定有的,但是相比风险来说这点耗损也不算什么,其中A,B两个钱包可以经常更换,C钱包接收的都是跨链以后的USDT,不用经常换。
Exodus钱包教程
数字钱包一定要从官网下载,不要相信其他任何途径!!!
下载后打开,红色箭头点击后就是钱包了
往下拉可以看到不同的数字货币,USDT是目前最广泛的交易货币
点击进去后左边这个按钮是发送USDT给别人,右边按钮是接收别人给你USDT,点击后会出现一个地址
USDT分为不同的公链,支付及接收的时候一定要确认地址和公链,不然有可能导致交易失败,币消失!!!
最底下点击设置,然后选择Security,再选择Backup
点击红色框内的英文,然后就能备份你的钱包,这里有12个英文单词,一定要记住,尽可能抄在笔记本上面,不要使用任何联网的设备记录这些单词。
界面中间点击菱形的按钮就能进入SWAP跨链兑换数字货币
扩展阅读
https://www.sohu.com/a/682176349_121233548
http://www.ce.cn/cysc/tech/gd2012/202308/15/t20230815_38672577.shtml
评论0